圆桌讨论主题是 -- 新城孕育新梦想 产城融合新路径。本环节由经略天则启园冠名。
高力国际华北区办公楼服务部 董事 周晓骏骅先生
以下为高力国际华北区办公楼服务部 董事 周晓骏骅先生讨论实录:
周晓骏骅:我们所有探讨非住宅房地产所有的领域,刚才前面所做的主题演讲,其实都表明了一些关键性的元素,比如我们看到刚才房地产的整个变化,原来地产在前面,金融在后面,产业在最后面。到后来我们看到的趋势,钟秘书长也提到了,产业放在最前面。这就说明现在整个从供到需的变化,这个变化非常非常核心的是,做区域、做环境、做产品、做招商、做运营,其实围绕的核心就是需求方、使用方,换句话说,如果非住宅的话我们关注的就是企业。我们为企业服务,同时我们也在自己的企业里面。我们现在想一下我们自己自身,我们所在的企业是如何进行选址、如何落位。
在整个高力国际在北京深耕24年,我们今天的选址已经进入到第六代。之前我们在论坛里已经分享了前几代的做法,第六代有一些和前几代并不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一些核心的需求、核心的因素。这些核心的因素在当下确实产生了一些变化。时间有限,我只把核心的因素和核心的变化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企业来问的什么问题,其实问的问题就是关注点,他的关注点我们现在返回来说两点。第一点是营商环境,又分两点,第一点就是政策。坦率说,企业经营真的要看趋势、看政策,因为政策本身深度的影响企业的营商、扩大再发展和盈利能力。有没有政策扶植,对于人才、对于税收的优惠政策是特别干住的一点。第二点是原来企业所关注的是他所做的生意,他的客户在哪。今天我们已经不是说往上找他的客户了,而是全产业的说,是企业生态的问题,或者企业产业链的问题。这里就产生出一些互相的联动关系,所以营商环境,一是政策,二是产业关系。第三是自然环境,我们自然环境更多强调的是人文环境,刚才说的是雾霾、空气质量,其实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是普世性的,不用多说。我们指的是人文环境。一个企业落位、选址、营商,一是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二是企业里面的人的个体的发展,他的发展,他的效率,他的生存环境等等。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在过去的时候我们经常说有些企业特别难于去什么地方,特别难于离开这个区域。首先是人文环境,我们需要人才。我举一个我自身的深刻的例子,十年前在我们给企业选址的时候,因为常年在清华大学边上,特别难以离开以高校为核心的区域。如果再细分的话,很难离开高校区域,因为对人才、研究课题等等,这是一个自然的衔接。断了这个衔接,就等于断了研发。而现在可以远离海淀区,远离清华,而进入通州。因为我们有人才,人能去,不管高管、中层还是专家,还是一些新鲜的血液,他们愿意去,他们愿意去就衍生了很多人的需求,比如居住环境、自然环境,当然我们还更深层次的看到某些专家提到的医疗、教育。今天可喜的我们看到了,在副中心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医疗和教育机构正在更多的转向通州,这就成为了吸引企业过来的必然因素。
政策、产业、对于人的自然需求变化,这几年我们发现典型的一个变化,首先就是政策。其实副中心是最大的趋势。我想说的政策变化是,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里,每个阶段政府都在某个区域有政策,但是这个政策的持续性、和原来经济规律的衔接性。现在可喜的看到,政经的结合、高度契合,到今天看到越来越明显。换句话说,这个政策已经进行了相对深层次的调研,政策不再像以前一样,可能部分的脱离经济发展。现在政和经的高度契合性,这是大趋势。今天我们如果更多的研究政策、更多的关注政策、更多的看到政策带来的效益,我们的受益更多,和十几、二十年前还是有变化的。
另一个变化是营商产业环境,原来产业发展聚集的时候,真的是太多太多的依赖于物理空间、物理距离,就是传统的做法。在现在科技的发展、产业的发展的带动下,我们可喜的看到,对于物理空间的依赖感越来越淡漠了。
我们还看到整个资源的配置,也是大的趋势变化。之前我们分享过,很多产业其实聚集在美国全国各地,而不是在某两三个城市里,比如休斯敦特别多的是产业,原来的底特律大家都很清楚,芝加哥工业工商都比较发达,纽约无疑金融业更加聚集。洛杉矶、旧金山这些地方,还有硅谷等等。但即便有这样的规律,即便有这样的分化,我们也会发现很有意思,某些巨头根本就不会在这个物理产业链的空间里面,比如微软不在硅谷,比如波音仍然在西雅图,不在传统的休斯敦等地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区别呢?我们想更多的还是与科技的发展、科技的沟通。我们这一代已经有很多同学他们留洋到欧美,在欧美已经定居、已经扎根、已经工作,他们自己是在大企业里办公,但他经常在家里办公,因为科技已经完全可以实现不用这样来回了。中国现在也出现这种趋势,对于物理空间的高度依赖,已经渐渐淡漠了。
第三,回到北京来说,明显的趋势就是多中心。过去二三十年前,我们一说商圈,就说CBD、金融街、中关村,但是现在商圈已经十几了。这里面的趋势变化已经非常明确了,多中心、多发展,不同产业落位在不同区域,跟着政策、跟着趋势,相对的聚集已经很明显了。通州自然有通州自己的产业模式。这是产业里面最大的变化。
人的变化,如果你是高科技公司,以前真的是离不开海淀高校区,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真的深度依赖高精尖人才的,比如医疗。其实很早就有很多的医疗产业,研究机构也不再限于城区,大学也很分散,通州已经很多了,良乡有大学城。所以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为人、为企业带来很必要的支撑和服务的这些资源都在凝聚。
从政策到营商到人,这三个大的因素在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新的中心有很明确的支撑的确定性。企业选址也要避免风险,寻求确定性。这三点都是很明确,让我们更加看好副中心的发展。
产业新城发展离不开产和城,最早的时候是离不开城和产,先有资源,导致产业不断的持续性的引入。比如高校和人才聚集,所以科技类发展是相对比较自然的结合。但是过去的时间我们看到,在一个非常全新的地方,没有城的地方,先做产,然后用产来带动这个城,说句实话,这比较累。现在通州的特点,除了政策大的趋势以外,通州的特点是过去在没有副中心概念的时候,本身就有产,现在产要升级到副中心。所以通州城市副中心是升级版的产城结合度更高的典范。谢谢。
来源:房讯网
编辑:wulingya
上一篇: 江树生:未来通州产业走向决定写字楼走向
版权所有@成都写字楼门户网- 天府写字楼网 Copyright(C) www.028hzcbd.com All Rights Reserved全国统一免费服务热线:400-028-8682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周末及节假日值班热线:18080808351 /13183836117 虚假信息举报:028-85108223 邮箱:178382243@qq.com 备案号:蜀ICP备12019888号
成都网站建设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