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策:大湾区启示录 地产+产业是未来发展趋势

来源:房讯网 时间:2019-07-27 点击次数:1031次 作者:成都写字楼网

  成都写字楼网讯 2019年7月27日,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9届年会在三亚举行。成都写字楼网王颖现场报道,在主题为城市群大时代的分论坛上,佳兆业集团首席增长官,经济研究院院长刘策表示地产+产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非常高兴跟在座的各位朋友进行交流,今天也有很多的老朋友,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关于城市群和湾区,我的命名是城市新格局下的新机遇。我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怎么看待大湾区,第二是大湾区到底对房地产行业来说,意味着怎样的机遇。第三,对于企业来讲,如何把握这些新的机遇,或者是佳兆业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什么。

  大湾区概念出来后,我去其他世界级的湾区看了看,包括纽约和东京湾区。我做什么事情总是感觉做的不够好,去这些地方看一看,了解别人是如何做的,我去了以后,发现我们做的很好。这次去东京和纽约,我有同样的感受。当然我们还有很多的方面跟这些湾区有差距的。纽约中产阶级的收入是年均6万美元,我们很多地方还是不够的,结合今天博鳌的平台,我对于城市群有更深的思考,因此跟大家进行分享。

  分享之前,简单的介绍佳兆业,行业30强,大湾区的龙头房企和中国城市更新专家。后面要将的内容跟这三个问题息息相关。我们除了地产之外,也介入了多元的业务,形成了地产+更新+产业三轮驱动的格局。我们针对城市群发展和湾区发展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安排。

  湾区意味着什么,我们经常讲城市或者是城市圈、都市圈的概念,城市群如何分工,经济要素如何流动。湾区概念出来后,对于城市群的理解上升到新的概念,原来是看自己,背后是中国经济和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站在新的起点,跟东京、纽约、旧金山湾区竞争的时候,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湾区的概念,背后涉及到人才的流动、要素的流动,要素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包括制度供给的质量,这是多维的竞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看中国城市的分类,城市群和核心城市目前分的非常的清楚。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是第一个,长三角战略群目前也提出来了。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寸土寸金,对于量来讲,湾区的城市会有所不同,我们从空间的广度关注到空间的密度。对于地产来说,我们要不要进入新的城市,会考虑很多的指标,包括GDP的总量、人口等等。目前来说,这些指标都要进行优化,在湾区的概念下,不能只看要素的总量,还要看要素的密度。人均值、高净值人群、三产都代表着城市的软实力,更能体现城市的基本面。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广州和深圳是两个兄弟,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为什么房价会比深圳低这么多,只有深圳的一半。如果从GDP总量、人口等指标很难解释。因为广州的GDP去年被深圳略微超越了一点,广州的人口比深圳更加的多。深圳单位面积的GDP明显比广州要多,加上空间密度的话,就更加的明显。单位面积的GDP也要比广州多很多。高净值的家庭深圳跟广州也是有很大的差异,从这些角度来说,之前很多无法解释的事情,就变得合理了。广州总人口比深圳多,这是统计学的角度。从人口的净流入来说,深圳超越了广州,从这些指标进行衡量和对比的时候,就会体现出城市的差异。

  湾区可以凝聚足够多的人口、技术、金融的时候,才具备国际竞争的实力。不同的城市在大的湾区系统下分工有所不同,有些产业也会进行转移。大湾区的核心就是广深,还有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点,我们如何看待大湾区和城市群。

  第二,城市格局之下,大湾区之下我们面临怎样的机遇:地产开发和城市更新的机遇。

  年地产开发的市场规模是1万亿,三四年后的2020年市场规模可以达到二万亿,比目前的规模翻一倍,去年接近16万亿,未来的巅峰规模是20万亿,大湾区占到1/10。

  城市更新的概念,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处于增量开发到存量建设的过程,有很多的城市处于增量开发的黄金阶段,也有一些城市开始进入到存量的开发。大家熟悉的一线城市,除了北上广深之外,重点的二线和三线城市也进入到存量时代。我们用简单的指标来说,二手房的交易套数大于新房。2017年的时候,全国达到了18个,去年同比增长80%。粤港澳大湾区有5个这样的城市,这种趋势不断的深化,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从这个角度出发,从区域视角来说,把握了大湾区,相当于抓住了整个广东或者是1/8个中国。大湾区9个城市占到珠三角经济总量的85%,面积达到了35%,大湾区的经济总量达到了全球全国的1/8。有句老话叫做你奋斗10年,不如你生的好,对于大湾区本土的开发商而言,他们生在了好的地方。从国内的视角来说,把握住了大湾区,等于把握了全国最有发展的区域。大湾区连接香港和澳门,既是金融中心、高科技中心、科技转化地、教育区域和区域枢纽,其他的区域很难同时实现。从人均GDP也好,从经济密度、民营企业的平均营收来说都是非常的重要。还要提到一点气侯,气侯会影响到人的选择,我当年就是因为气侯的原因来到了深圳。把握大湾区,相当于抓住了全国第一湾区的建设区。跟全球其他的三个湾区进行对比,我们在土地面积、常住人口等方面,总量方面远远高于其他的三大湾区,说明我们的底子很好,未来的空间非常的广阔。人均GDP、第三产业的占比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跟其他的湾区相比,至少有一倍以上的增长空间。这就是全球第一湾区的概念,湾区概念推出后,湾区的区域和土地成为热点聚集的区域。

  第三、在目前的机会下,如何把握湾区的发展趋势,佳兆业又是如何做的。我们希望是先有质量的发展,开发、更新和产业。湾区由一万亿提升到二万亿,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还未达到,未来的十年还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会把握好机会,未来的几年我们会从行业的30名发展到行业的第一阵营。

  大湾区9个城市中,有5个城市进入到城市更新的阶段。佳兆业城市更新20年了,我们是中国城市更新专家,因为我们做的久和项目多。城市更新的货值大概有二三万亿,足够今后的规模发展,既是运营项目,也是现金项目,我们希望跟在座的同行更多的交流合作。

  产业对于开发商而言,大家都在摸索,共识是不得不做,无论是地产或者是城市更新,如果没有产业的话,是不受政府待见的,政府希望开发楼盘的时候,带旺城市的经济,做产业的时候,希望提升区域和文化,我们如何更好的满足政府、社会、经济和人口的需求,离不开产业的更新。因此近几年我们在多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动作。我们在全球已经有了六大平台,涉及到地产、科技、健康,收购了成熟的上市公司,我们希望将产业做实,形成真正的航空母舰。前段时间,我跟媒体强调一个观点,2019年是佳兆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因为我们处在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发现通过前几年的攻坚克难,很多老大难的问题都解决掉了,现在轻装上阵,接下来一定会实现三至五年的目标,因为我们做好了储备。前20年佳兆业成功的地方是什么,我是这样回答的。前20年我们没有做错什么,而不是做对了什么。前20年跟随国家的成长,跟随行业的发展。我们在城市的优势、产业的优势,地产行业的优势,为今后20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打造标杆,建设开发+更新+产业的样本,整个区域的覆盖不断的提升,商业模式更新,原来是重资产的模式,变成重资产+经营结合,开发利润+基金等多模式的商业模式。湾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后续大家可以深度的交流,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交流道这里。今后希望有机会跟大家更多的交流,谢谢大家。

    来源:成都写字楼网

 

上一篇: 董茜:城市群经济体中房企再次寻找到增长极

下一篇: 顾云昌:须用市场手段控制房价 而非限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