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绿道西郊河岸线全线打通市民散步可“一游到底”

来源: 时间:2018-08-27 点击次数:1511次 作者:成都写字楼网

改建后的浣花溪公园锦江绿道

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

河道位置

起止:起于槐树街,止于二环路西一段清水河桥

全长:7.4公里

改造内容

河道治理、水利设施、建筑风貌整治、桥梁提升、绿化景观、光彩照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

随着百花潭公园、文化公园“退门而治”、最后1公里长的沿河绿道竣工,昨日,由成都城投集团实施的全长14公里的锦江绿道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正式全面建成开放。从宽窄巷子到琴台路,从青羊宫到杜甫草堂、浣花溪,市民沿着新建成的绿道一路行走,便可一览成都10多个文化景点,欣赏到唐朝杜甫笔下“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的西郊美景。

整治老城区7.4公里河道

实现水系、道路、绿化“三通”

据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我市中心城区中小河道未进行系统性改造,河道水系、道路及绿化不通,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中心城区存在多处易淹区,水生态环境不佳,整体水量不足,部分沟渠截污不彻底。此外,水文化彰显不足,滨水区域公共功能不强,城市品质也不高,存在亲水性不足、活动空间不够等问题。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针对这些问题,在2017年4月完成总体方案设计后,市建委会同成都城投建设集团广泛征集市民建议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设计方案,最终确定对西郊河1.7公里、南河1公里、干河1.6公里、浣花溪3.1公里4条河道进行改造,改造内容包含河道治理、水利设施、建筑风貌整治、桥梁提升、绿化景观、光彩照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

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河道全长7.4公里,起于槐树街,止于二环路西一段清水河桥,包含西郊河区段、干河区段、南河区段和浣花溪区段。经过1年多的建设,河道清淤截污于今年初全面完成,最后一段绿道近日完工,7.4公里河道实现了水清。通过连通滨河通道、增设步行桥、增设景观绿带,实现了水系、道路、绿化“三通”。两岸盎然绿意中繁花点缀,便捷通达之外文化添彩,景观和功能得到提升,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游赏一条带状公园。

两个公园“退门而治”

实现沿河绿道24小时开放

“以前,百花潭公园晚上10点就关门了,想再在河边坐一会就不行了。”一市民指着散花楼下的圆形拱门说,这里是百花潭公园老大门,新大门往里过了廊桥才是。

此次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着重梳理了该段河道存在的断头路,打通了岸线,市民游客可畅通无阻地沿着绿道一游到底。通过多方协调,文化公园、百花潭公园进一步敞开,穿越公园的沿河绿道24小时开放。

为了此次岸线畅通实施了“退门而治”。百花潭公园大门后退,通过跨河的沧浪桥以及河对面700米的沿河步道,把河边绿道完全让了出来。就算公园关了门,河边步道也是畅通的。同时,公园围墙后退5米,采用绿篱方式,拓宽出一条2.5米宽的休闲步道。在步道上,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被保留下来,投下绿荫,新增的紫薇粉得可爱,市民今后晚间不必再从一旁的芳草路绕行了,这条步道就是一条美丽的捷径。

此外,为了保证绿道畅通,文化公园也拆除了原公园大门铁栅栏和临河门禁,需要隔离管理的地方新植了一排排翠竹,成了透绿的绿化围墙。这样,文化公园的临河步道也实现了24小时开放,更多的开敞空间留给了市民。市民从蜀都大道到文化公园,不再需要从琴台路绕行,沿着河边走就可直达。

全段沿河无污水下河

沧浪湖底有个“水下森林”

位于浣花溪公园鸟岛一侧的沧浪湖,湖面面积约3万平方米,此前水质较差,监测结果为国标劣五类。为提升水质,改造工程专门设计构建了“食藻虫-水下森林-微生物”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目前,沧浪湖水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变成了三类水。

据西郊河综合改造示范工程设计负责人李珊介绍,通过排干湖水,清理湖中杂物,重新引入河水,投放贝类、虾、微生物,构建起“食藻虫-水下森林-微生物”共生体系生态自净系统。一位负责打捞湖面垃圾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划着小船巡视,他说,现在水变清澈了,撑船的长篙撑到底也能看见末端。

据了解,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沿线河道今年3月已全面完成河底清淤。全段沿河设置了截污管道,实现了无污水下河。

串联10余个文化景点

成为体验天府文化的长廊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曾经描绘的西郊河至浣花溪一带的美景,让来自广州的游客陈先生颇为向往。他来到与杜甫草堂相邻的浣花溪公园,看着清澈的湖水,走在蜿蜒的回廊上不禁感叹:“没想到古诗词里的成都景色,今天还能真正见到,太让人激动了!”

西郊河综合改造示范工程串联起浣花溪、杜甫草堂、文化公园、琴台路、百花潭公园等10余处文化点位,是老城区内成都历史文化最集中的区域。绿道不仅串联起多个著名景点,绿道中的小品、景致中也融入了少城文化、琴台文化、仙道文化等元素,这里将成为人们体验天府文化的一条长廊。

二道桥-实业街段看到,绿带宽约12米,沿河高大的黄桷树得到了保护,同时还补植了垂丝海棠、梅花等花树和多种宿根草花,“以实现春赏海棠、夏观草花、秋看银杏、冬望茶梅,四季皆有看点。”李珊介绍,工程全线都依照这样的景观设置,市民可以看到四季繁花不断,重现“花重锦官城”的盛景。

临近宽窄巷子的河段边,融入了大量少城文化元素,例如市民休憩座椅被设计制作成太师椅造型;在文化公园外靠琴台路一侧的河段边,新建了临河长廊;地砖镶嵌各有不同,有的用瓦片整齐排列,浣花溪地砖刻着鼎纹,百花潭边绿道上采用了体现仙道文化的云纹。

 

上一篇: 成都自然博物馆立项计划2021年建成

下一篇: 四川发布房地产调控"24条"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解读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