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元旦小长假的最后一天,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常委陈懿却在忙碌着。成渝经济区的城市群究竟应该如何进行空间布局,成渝“双核”之外的城市又应该如何发展?这是身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的他,调研与思考的重点。
而这一番思考与调研的结果,则将在本月8日开幕的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以致公党四川省委集体提案的形式呈现,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建设建言献策。
精彩语录
成都、重庆周边城市很少超过50万人,必然造成周边城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向“双核”流动,这对城市之间的协调与协作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成渝的城市空间布局存在“失衡”的现象:缺乏规模适中的二级城市,导致各种高端产业及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两大城市,不利于协调发展
以成都、重庆为极点的快速交通体系尚未合理规划和建立,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中心城市与周边的二级城市、城镇之间尚不能快速流动——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常委陈懿
双城·布局思考
杜绝“城市病”还需大智慧
“在成渝经济区内,成都、重庆都是超过400万人以上的特大中心城市,而‘双核’周边的城市却很少有超过50万人的。”在天府广场现场调研时,陈懿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这样的格局,必然造成周边城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向成渝“双核”流动,这就对城市之间的协调与协作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拿出手机详细拍摄了天府广场地铁站的人流及地铁线路、站点分布后,陈懿以温江区为例,算了一笔细账。偌大一个温江区,或者是双流县、龙泉驿区,每天有5万人需要进城,需要多大的地铁运量,才能充分保障市民的出行需求?“按每两分钟一班来算,每个班次载客量为1000人,不停地发车都需要发近两个小时,才能消化掉这5万人。”陈懿说:“小长假你站在春熙路天桥上一看,那密密麻麻的人头与车头就能告诉你进城的人有好多。而这仅仅是对轨道交通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对于城市‘吃住行’、‘游购玩’等方面,还将提出更多的要求。如何规划、管理,才不会出现‘城市病’,这的确需要大智慧。”
双城·现状思考
成渝间城市布局存在“失衡”
“5万人进城的例子,只是城市间空间布局对大城市造成影响的一个方面。而在成渝‘双核’之间,分布着如此多的城市,他们之间如何布局,这才是我们建言献策的一个重点。”陈懿透露:在过去的一年里,针对成渝经济区的城市布局,致公党四川省委作了充分的调研。致公党党员潘旭明等人发现,成渝的城市空间布局存在“失衡”的现象。
即将在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致公党四川省委集体提案显示:从城市的规模来看,重庆、成都两大城市都是400多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而二级城市的规模则都在50万上下,成渝地区缺乏100万人口以上的二级城市。
由于缺乏规模适中的二级城市,导致各种高端产业及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两大城市,不利于成渝地区的协调发展。从城市的空间分布来看,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德阳—绵阳—乐山一线及重庆周边地区,宜宾市区与自贡市区发展水平也较高。而在成渝中部、四川东北部、泸州南部则明显存在着经济发展洼地。
双城·协作思考
“铁公机”规划建设协作尚缺
此外,以成都、重庆为极点的快速交通体系尚未合理规划和建立,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中心城市与周边的二级城市、城镇之间尚不能快速流动。目前,两地的交通规划虽然涵盖了6个二级城市群的全部,甚至比二级城市群的涵盖面更大,但只是统筹规划了,缺少协作。由于成渝地区工业布局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缺乏圈层结构中的二级城市和小城镇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这种失衡必然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提案抢先看
再造两大次级增长中心形成产业梯次转移
对这样的失衡,四川究竟能在哪些方面下功夫?陈懿表示:“通过调研,致公党四川省委将在集体提案中,提出‘双核’之外,再造两大次级增长中心的城市区域布局方案。”
“以成都和重庆为椭圆形区域的极点,可以形成中心城市与二级城市合理分布的空间结构。”致公党四川省委建议:首先,大力提升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将其作为人口集聚和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点,同时加强其对周边二级城市的辐射功能。其次,选择、培育次级增长中心,分担重庆、成都的部分功能,形成产业的梯次转移。
“目前,缺乏区域二级中心城市是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经济区的主要原因之一。”陈懿进一步阐述了致公党四川省委的建议:遂宁、南充、广安、达州、宜宾、自贡、内江、泸州等城市远离成都和重庆,难以直接接受两个一级中心城市的辐射,因而必须培育自己的中心城市。
其中,南充和宜宾地处成渝经济走廊中心位置,交通和经济潜力很大,具备形成二级中心城市的条件。南充和宜宾应该与地理接近的遂宁、广安、达州城市组团发展,加速成长为“遂南广达”经济圈和“宜自内泸”经济圈的区域中心城市,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形成名符其实的“遂南广达”经济区和“宜自内泸”经济区,与成都经济圈和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形成相对均衡的发展格局。
这样,既可以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避免了特大城市出现“城市病”,提高了城镇综合承载力,更加有利于“两化互动”;又可以合作推进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区域内外部通达度,建立起以重庆、成都为枢纽的内畅外联、通江达海抵边的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有机结合水、陆、空交通线路形成现代立体快速交通网络。
上一篇: 明年成都新版城市用地与规划建设标准可事实
下一篇: 洛带古镇规划万亩湿地文化公园
版权所有@成都写字楼门户网- 天府写字楼网 Copyright(C) www.028hzcbd.com All Rights Reserved全国统一免费服务热线:400-028-8682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周末及节假日值班热线:18080808351 /13183836117 虚假信息举报:028-85108223 邮箱:178382243@qq.com 备案号:蜀ICP备12019888号
成都网站建设公司提供技术支持